頭條評論
  這或許是返鄉路上最平凡的一群人。他們散落在火車站候車大廳和長途大巴的卧鋪里,報紙電視上,他們往往只是一個數字,一群黑壓壓的人頭,一個轉瞬即逝的背影。
  的確,與春運路上那些騎摩托車、踩農用三輪的返鄉者相比,這些人的經歷顯得微不足道。新聞篩選的大網將他們遺漏,聚光燈不會照在他們身上。但每個返鄉者其實都有可講述的故事,因為每個人的思念都應被關照。
  如在沈陽火車站,中年男人林原旭走進一個像紅色電話亭似的小屋子,一進門就大聲說:“姑娘,不管到哪兒爸爸永遠都是想你的。”說完半天沒吭聲,然後哽咽了。他想念家中的老母親,又掛念年齡太小不能一起回老家的女兒。
  如果沒有屋裡的攝像機,在摩肩接踵的返鄉路上,可能沒人會留意這樣一個普通人的心事。今年,央視在西安、沈陽等四個火車站設置了“春運說吧”,這個紅色小亭子里只有攝像機,每個返鄉者都可以在裡面講述,他們的故事將有機會在新聞中播出。
  這些平日里謹慎、沉默、矜持的人們,剛進門時連攝像機鏡頭都找不到,但很快就開始大方地分享自己的心情。一個小伙子摟著身邊的姑娘,“這是我女朋友,我們是不是特般配?我脖子上的圍巾是她給我織的第三條”。一個中年男人用手捂住眼睛,“老婆,等一下我就上車了……這麼多年你辛苦了”。一個年輕媳婦擦著眼睛說,自己已兩年多沒回家,現在激動得都感冒了。
  在這個小小的“春運說吧”里,你能看到那些鮮活生動的面孔,聽到那些細小的期盼,觸摸那些真實的感動。於是,春運不再是數億次的客流,成千上萬的車次,而是一個個曾被忽視的故事和聲音。
  參與記錄返鄉的不僅央視的攝像機,更有一些民間行動。一個名叫“還鄉計劃”的攝影活動,號召每個普通人拿起手機,記錄自己回家的路。
  媒體可以記錄春運路上持續增多的人流數字,也記錄那些足夠特別的感人故事,但不一定會拍下綠皮車上一隻用來解渴的橙子、獨自坐在門口的90歲姥姥,還有一句“寶貝,媽媽馬上要坐最快的火車回家,晚上就能見到寶貝了”。
  這些記錄由路途上每一個普通人完成,這是屬於他們的春運,屬於他們的故鄉。儘管他們的拍攝不講究什麼構圖,講述也沒什麼起承轉合,但從某種意義上說,這或許是更加自然的情感表達,更加真實的回鄉。
  有人說,每年春運,無數個體因為家鄉這個標簽,被聚攏在開往不同方向的交通工具上,或許只有這一刻,目的地才具有烙印般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義。這條路上有太多聚光燈關照不到的東西,默默行走在路上的人們並非沒故事,他們只是需要一個支點一個出口。
  王晶晶(北京 媒體人)  (原標題:每一個回家故事都鮮活生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q76sqzex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